通知公告

当前您的位置: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百家讲坛”搬上郧师讲堂

来源: 作者:中文系 发布日期:2008-09-17 浏览量:


华中师范大学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邱紫华教授作客中文系    中文系金秋学术文化节拉开帷幕



  本网讯[中文系学习报供稿]  作为录制了十二期“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的华中师范大学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博士生导师邱紫华教授来说,9月16日晚在职大阶一的这次讲座已是他第二次作客中文系。早已被中文系聘为“客座教授”的他向中文系广大师生评讲了“悲剧美学特征”。出席讲座的有中文系中文系副主任郝文华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曹赟副教授,以及中文系部分师生。
  邱教授首先以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的专业视角分析了悲剧中悲剧冲突的尖锐性和残酷性这一特征,并列举了中国唐代典型悲剧人物——李世民来加以阐述。邱教授认为,在李世民一生中曾有过八次心理暗示促成他最后以极其惨烈的手段杀死亲兄弟夺取王位。在此过程中,李世民与其弟兄之间你死我活,相互否定,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这种悲剧冲突是最为典型。接着,邱教授又列举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作品中的中多悲剧人物例子,让在场的听众对悲剧特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随后,邱教授讲到悲剧的第二个特征:悲剧的结局必须是惨烈的。对与这一点,邱教授着重分析了中国悲剧结局的特点。在南宋以前,中国的悲剧以惨烈的结局为主,但南宋以后就出现了“大团圆”式的结局。“生不同床死同穴”的< <梁祝>>;< <孔雀东南飞>>的刘焦爱情;<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等等。然而邱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认为,这种结局的理想化,虚幻化正是那一时期整个民族精神的淡化弱化的体现。人们用理想化的结局来达到安抚,麻痹内心的目的。而到了五四运动时期,胡适,鲁迅先生等一大批有志之士对大团圆结局进行了强烈批判,从而出现了较多的优秀悲剧作品。曹禹先生的< <雷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最后,邱教授对悲剧中人物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悲剧精神,也就是面对不可避免的灾难所表现出的拼死抗争精神。对于这种悲剧人物有三类:第一类是积极主动发出行动的人,表现为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第二类是被动卷入悲剧冲突的人,表现为两难绝境。第三类是复合型,被动中又有主动发出的行动。对于人物分析,邱教授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古希腊俄狄普斯的悲剧,中国的蒋介石等等,让在场听众感受颇深。
  讲座接近尾声之时,邱教授带领大家从文学作品中走出来,重新来启发大家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灾难。他说:“人生总有很多不顺的地方,面对生活要有超越精神要向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学习,学习她们的抗争精神,这样才能超越自我”。

湖北省十堰市北京南路18号 汉江师范学院 崇文楼B区6-7楼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电话(传真):0719-8846036 

版权所有 amjs澳金沙门-www.151amjs.com|线路首页

  • 学院微信

  • 学院抖音